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

黎巴嫩(2009)



『戰場上,
生命只不過是個目標罷了。』


有種類型的故事一直都很有吸引力:一群彼此不熟的人,被束縛在狹小空間中,進行一場生死未卜的漫長旅行,未來的不確定性,想家的脆弱,隨時可能降臨的死亡威脅,漫長的等待與寂寞難耐,無處紓解的壓力,永無止盡的神經緊張。不一樣的故事背景,不一樣的角色來歷,可能就是一場遙遠的科幻旅行,要跨越漫漫無邊的宇宙,進行一場未知的實驗,或是救援行動,或是尋找殖民新天地。成員可能同質性很高,也可能來自不同領域:一群囚犯,消滅異形;一組科學家,拯救太陽末日;一支朝聖小隊:有詩人、軍官、醫生、神父、科學家、工程師,探索神秘行星海柏利昂。本片不一樣的只是,這次離家沒那麼遠,交通工具也沒有太天馬行空,旅程長度大概就一天一夜。可是,折磨人的感覺依舊,因為,這是『戰爭』的時間。

198266日,以色列以其駐英大使遇刺為由,發動10萬大軍侵入黎巴嫩,6天之內即佔領了黎巴嫩1/4的領土,以色列導演Samuel Maoz以其真實經歷拍成本片,拍攝期大概一個月,時間倉促而且小成本,沒有明星演員,卻一舉奪下威尼斯影展的金獅獎,值得一提的是本屆的評審團主席正是來自台灣的導演李安。戰爭的第一天,420多歲的年輕以軍坦克兵,受命駕駛一輛坦克,搭配大概一個班的兵力進入黎巴嫩村莊,本來只是一個輕鬆簡單的行軍任務,掃清殘存的恐怖份子,但是戰場的真實永遠不只是你想像的那樣。

電影大多數的鏡頭都在坦克內拍攝,幽暗狹小的空間營造出十足的壓迫感,緊張而且令人窒息,最後甚至還有瀕臨瘋狂的景象,像是現代啟示錄(Apocalypse Now) Martin Sheen最後的冷靜,其實是已經壓抑不了的內在瘋狂,堅定冷酷的眼神,砂土與胡渣混雜的臉龐,異常的理性,這是旅程盡頭的發狂前兆,是一種此生難忘的疾病

故事主線在描述,四個第一次上戰場的菜鳥兵,彼此不熟,卻要一起執行危險的殺人任務。儘管隔著重重裝甲,這群大男生還是透過坦克的準星,清楚看見了戰爭的面貌,比起昨晚只是按了幾個按鈕的轟炸機飛行員,一群根本沒見到血的劊子手,他們看見了更真實的悲慘世界,睡夢中的血肉模糊,生還者的冷酷異境,男女老少青春夢想無一倖免,一塊兒灰飛煙滅。他們用盡各種辦法保持鎮定,天真的想要逃避眼前巨大的傷痛與衝擊,掙扎是否要繼續扣下板機,想家想活命又不想殺人,一時之間,在你死我亡的戰場上充滿猶豫。

儘管筆者看電影時可以清楚意識到,這是透過攝影機捕捉的鏡頭,是導演經過設計的藝術,但仍然無法避免去欣賞某些畫面美感,殘酷而且淒美,像是無聲詩句,像是凝視一張照片,很煽情的靜態動感,撩起人的情緒。令人意外的是,導演卻透過一個強力殺人武器的視野來解套,經過坦克的觀景窗,導演提醒觀眾,這種美感背後的殘酷真實:被侵略一方的無聲毀滅,侵略一方的不知所措,家園變成戰場的荒謬,摻雜一些憐憫與懦弱,如同所有無法昇華的悲劇,最後只剩悔恨與淚水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