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

20110204 成長

今天網路上很多人都在討論一間過去標榜MIT的服飾品牌將要從台灣出走,同樣的是,蘋果也曾宣示不再回到失業率節節高升的美國生產它的暢銷商品,諷刺的是,這之後蘋果股價與獲利雙雙創歷史新高,半年前終於超越美孚石油成為世界最大的公司,華爾街與美國媒體載歌載舞,全世界的蘋果使用者與有榮焉,因為這是他們一起締造的商品神話,而且它還持續成長著。


當然,生產線外移,這是跨國企業很常見的選擇,而且假如成功的話,絕對會是未來在商管教科書中被歌功頌德的精采篇章。或許這些公司都已經想好了企業的核心價值是什麼:是成功、是提供更好的商品、更能獲利的服務、更彈性的生產條件。所以,低廉的工資、惡劣的工作環境、不合理的工時與勞動條件、看不見的失業臉孔、沒有消費能力的中下階級,不會在它們做選擇時列入考量,同樣的,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也不會有這些想法出現,誰會特別想要買一台標榜美國生產的iPhone?或是不買一台在富士康工廠生產的iPad?連號稱世界製造技術最精良的日本,一向以標榜made in japan為榮的國度,近年來也不斷出走,去泰國、去越南、去大陸設廠,它們都說,為了競爭,為了獲利,為了消費者,我們不得不。

我只是好奇,企業假如少賺一點,規模做小一點,跨國跨少一點,在地化一點,能越過市場競爭存活下來嗎?因此商品會多一點人性,更受消費者青睞嗎?答案我不知道。顯而易見的是,因為企業總是在追求成長,今年要比去年成長,這一季要比上一季成長,今期要比去年同期成長,不然就是衰退,不然證券分析師就會唱衰你,不然股價就會跌跌不休,投資人會失去信心,公司會喪失競爭力,所以,聽起來它們還是不得不,成長,持續的無止盡的永遠的擴張。

可是假如大家年年都成長,又有誰衰退呢?大家財富都增加,那是誰變窮咧?是抓不到時代脈動的人?還是自己捉襟見肘的人?還是像Nokia這樣兩者兼具的失敗者?所以,回到那個從小島出走的服飾品牌,該怪它嗎?你(妳)只能選擇繼續消費與拒絕消費而已,因為它的企業價值已經不是過去它標榜的MIT了,它曾經許下的企業承諾已經跳票,他現在端出來的是另一個承諾,追求品質與穿著安全上的用心,還希望消費者用心體會 ...

記得,我們永遠可以有所選擇。

延伸閱讀:

【職】一個成衣養大的孩子,從lativ事件看成衣工業


沒有留言: